心中有一粒种子
时间的列车停靠在了六月的站台,初三毕业的汽笛声已经拉响。(以巧妙的比喻引入话题,语言富有清新气息。)在这里,我们的青春曾短暂地驻足。我的内心在为即将到来的离别而感伤之余,也感到了几分雀跃,因为我将有一个充裕的暑假来浇灌心中那一粒种子一文学梦。
记忆回溯,小学四年级时,自小在乡间僻野疯跑的我,写作文还只能靠父亲手把手教。父亲的一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:“写文章好比种地,着急不得,一颗种子接着一颗种子播下去就行了。”(父亲的话照应话题,比喻巧妙。)这句话,让我如同在孤独夜行时看见了一丝亮光,从此不再那么惧怕写作了。(“我”的心理活动为点晴之笔,同时为下文蓄势。)
初一时,我到了县城念书。我的同桌茜是一个文静而爱好阅读的女孩。无论学习多么繁忙,她都不忘随身带着一本文学书,所以她的文笔优美,落笔惊人。一次下课,我俩坐在操场的草坪上,我静静地看着她的侧脸,羡慕地说:“茜,你真是一个气质才女。”她莞尔一笑,谦虚地说:“可不敢当呢,只是喜欢读读写写。我父亲也爱阅读,他说,最是羡幕三五好友一起,享受‘赌书消得泼茶香'的雅趣。”说完,她站起来,把右手伸向我:“今后,我可以从家里多带些书来,我们一起阅读。”(画面动人,对话紧扣主题,老无费余。)从沈复到苏轼,从徐志摩到迟子建,从川端康成到夏洛蒂·勃明特在茜的影响下,我的阅读积累也渐渐丰富起来,真正体会到“半亩方塘一鉴开,天光云影共徘徊”的美好意境。(诗向的引用与主题十分契合,又为语言增添了文学的味。)我对文学也开始神往起来,却还不敢奢谈文学梦。
初三时,我的一篇作文《草木本心》得到了老师的夸赞,她还特意提到“鳞次栉比”这一成语用得巧妙。我红着脸坐在座位上,听着老师朗声诵读,心中风云涌动,回味着文末的那一句批语:“如能持之以恒,定能升堂人室。”(画面形象,“我”的作文被老师表扬,推动着文意的深入。)从此,我对阅读和写作越发痴迷,每当放学后和周末,我都会泡在书店,就如一匹饥饿的小马,游走在文学的草原上,贪婪地汲取养分,渴望跑得更快,奔得更远。我在心中埋下了一颗文学的种子。
我知道,我心中的这粒种子,备受呵护。父亲母亲是阳光,老师同学是雨露,书籍报刊是土壤。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。我相信,在人生中某一个美丽的三月,这颗文学的种子一定会破土发芽,经过夏天的蓝壮成长,在秋季绽放绮丽,迎风送香。(再次点题,余韵悠长。)